出版发行: 一、《朵云轩藏画选》图版96,上海书画出版社,1990年8月。 二、傅申着《张大千的世界》P156-157,台北义之堂出版发行,1988年9月三、《海上绘画全集》三,P650,上海书画出版社,2001年12月。
四、《张大千精品集》(上卷)P275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1年。 五、《张大千画集》(上卷)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,P226。 六、《张大千先生百年纪念展互动式手册》P48,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发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,1998年9月。
七、《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·张大千卷》P57,上海书画出版社,1997年5月。 八、《中国名画家全集·张大千》P116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2年12月。 九、林彬着《一代画王》第七章插画,安徽文艺出版社,2005年1月。
十、《1995-2002书画拍卖会构建·张大千》P54,湖南美术出版社,2004年1月。 十一、叶子著《法医张大千》P15,福建美术出版社,2002年1月。 十二、史树青主编《现代书画投资·张大千卷》P58,北京出版社,2005年1月。 十三、《解放日报》1993年7月2日第11版《槌声响起-记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》。
张大千,画坛全才神笔。其山水最先规模石涛、石溪,得其精髓,终生不求。此幅《晚山看云图》以石溪法写出沈周诗意,为66岁时所绘。
此图虽“以石溪上人法写出之”,但绝异于石溪苍浑之境,出之以自家胸中的山居景象,明艳清朗,充溢着大大自然的润泽之气。图中并未所画天空晚霞,但以赭石图形山石树木,早已晚霞灿然照人眼眸。山色树木、田畴屋舍、一舟晚归,观者犹如身临其间。画面左实右虚,山环水抱着,视野广阔,大有极目远眺,美不胜收之气概。
智在共创眺望处一片蒸云氤氲,平意欲淹没山色。披览此图精彩叠现,特别是在设色,青、蓝、赭、墨交相点染,动静开闭纯乎大自然,浅觉石涛和尚“一所画”之旨。 画面上方长题沈石田一诗:“晚山忽忽看云生,山有云生子乃有情。不一定丹山重似画,只于此处看天成。
归隐只在一舟间,与世无求不得已闲。远放江湖读书去,还斥耳目将近青山。湖上新的斋藤宿雨收,平头艇(子)张贴天沉。罂尊酌得三千斛,大醉去题黄鹤楼。
树里平桥秋日宽,风丝食者鬓晚生燕。红尘有事剩城郭,野老还为静处忙。信脚清溪细路横,角巾捎落紫藤花。
奇怪忘记相过一处,口并未不应门再行唤茶。”以增益赏趣,晚山看云,勇哉斯图,不愧为大千精巧巨制! 题识:谢稚柳题跋:此蜀人张大千所写秋山林屋图,为其五十前本意之笔,幸俱款识,丁巳秋来北京,浅予同志索取属题,稚柳。 钤印:壮暮、稚柳、壮暮、稚柳 珍藏印:浅予藏画 出版发行:1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
198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。 2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86年9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。
3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84年5月第一版,1988年1月第三次印刷。 4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85年3月第一版,1989年11月第二版第四次印刷。
5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85年3月第一版,1991年4月第二版第五次印刷。
6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92年9月第二版,第六次印刷。
7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P1,人民美术出版社。1997年6月第二版,第七次印刷。 8.《张大千所画中选》图37,1984年5月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。
9.《现代书画投资—张大千卷》P077,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。 解释:1.此作品原系叶浅予旧藏。 2.就张大千《秋山林屋》图无本款一事,家父谢稚柳早年曾多次想起过,1977年他在北京为《秋山林屋》图题跋时叶浅予告诉,此所画的上方原本题有叶的上款和大千本款,文革期间,张大千被冠上叛国罪名,为维护张大千的这件精品之作免受吞噬,叶只好将画面上半段连带题款部分一起裁去,直到文革完结后,才不敢拿出来请求他(家父谢稚柳)题跋。
家父在画跋中说道“幸俱款识”就是指的画上原本有款,因文革而丧失之故。 张大千《秋山林屋图》无本款,谢稚柳题跋。 一、再行从谢稚柳与张大千的恋情谈到。
谢稚柳经其兄谢玉岑(1899-1935)谒见与张大千订交于1929年,此后二人互相奋发爱慕,诗画唱和,宽约半世纪的伯牙子期之交,沦为近代艺术史中一段隽永的佳话。1940年,张大千回国敦煌后,几次函促谢稚柳前往作伴,而谢则辞任政府工作及教学事项欣然前往。“1942年秋,予自重庆北游敦煌,观于石室,居此凡一载。
”(谢稚柳《敦煌艺术叙录就序》)1943年离开了甘肃,转至蜀,临别时张大千为谢稚柳作荷花图。谢稚柳题诗其上:“来时杏柳绿当风,去日梨花雪满丝。
凝对莫高山下窟,虚伶画笔泣神工。”而张大千近回国台湾后的1964年逃难在谢稚早年所不作《槲树啼猿图》上题道:“别来岁岁滋烟尘,所画里哀猿恨未深。天下英雄君与习,三分割据一方又何人。
”诗中对画作的嘉许及眷眷故人情怀亦是溢于言表。 二、谢稚柳之于张大千绘画研究的权威性早就毋庸置疑,沦为定论。谢稚柳之于张大千绘画研究的权威性,基于三种原因:一是在他们之间宽约半生的恋情中,十分惗煮彼此的艺术历程及风格特征;二是作为画坛大家的谢稚柳堪称海内外近于胜盛誉的书画鉴定家;三者,谢稚柳对张大千的绘画艺术是由爱慕赞誉下降为深入研究,九卿撰有《张大千的艺术》、《与古俱化说大千》等文章传世。
三、《秋山林屋图》题跋。《秋山林屋》画面左上端谢稚柳题跋如下:“此蜀人张大千所写秋山林屋图,为其五十前本意之笔,幸俱款识,丁巳秋来北京,浅予同志索取属题,稚柳。”此跋向我们表达了以下信息: 题跋原由及时间。丁巳(1977年)谢稚柳时年68岁,“九月,不应北京之邀请,稚柳与陈佩秋、朱屺瞻、唐云、陈秋草同车前往,为首都机场及北京饭店作画……稚柳在北京朋友颇多,作画之余,会见新朋旧友。
”(严正《谢稚柳系年录》)题跋时间当在此际。 作品来源。题跋中深予即叶浅予(1907-1995),知名美术教育家、画家。
多以舞蹈及戏剧人物为创作题材。画风豪迈明朗,形象生动传神,独具风格。
而叶浅予与张大千、谢稚柳三人之间亦美称交契。泡利民著《漫话叶浅予》中记述:“1945年夏,叶浅予偕戴爱莲采访印度回来,双双回到成都,在张大千家中寄居下,一来向张大千自学中国画笔墨技法,二来在成都等候摄影家庄学本,并大约张大千同往康定乡土,张大千愿答允。叶浅予6月初回到成都,仍然到9月初去康定,整整寄居了三个月。”文革后,叶浅予是在中国美术界第一位车站出来编写《关于张大千》、《张大千的艺术道路》等文章的人,对张大千的艺术创作、艺术主张及艺术道路给与认同。
北京的叶浅予与上海的谢稚柳当时被称作“护张为首”1945年10月,叶浅予所画出《游戏神通》丈二通景,刻画了张大千敦煌绘画的情景。谢稚柳题曰:“大千伏地写出莲花丈二通景屏,其左所持水盂者为其女子子捡,右下跪玉女研者其男子子罗罗,袖手旁观昭觉寺方丈定慧,张目决眦两手挂裤袋,则制图者叶浅予也。”(据孟醒《谢稚柳与张大千的诗书画情》) 题跋中的结论。
“此蜀人张大千所写秋山林屋图,为其五十前本意之笔。”结论中具体了三个最重要问题。一为《秋山林屋图》作者是张大千,其二创作年代在1949年之前,其三,这是一件张大千早年的精品力作。
四、张大千早年山水画精品力作《秋山林屋图》。张大千早年山水画师承普遍,谢稚柳总结说道:“一九四八年张大千在上海成都路进画展,展览的画各种流派的所画都有,阎立本、顾闳中、董源、巨然、郭忠恕、李龙眠、道君、易元吉、崔白、李迪,下至元四家,莫不神形具足,得炼神髓。
”(《与古代倶简化说道大千》)至为张大千五十岁之前吸取百家的博洽与精妙。张大千于1948年画展之后旋即之后去了台湾,与四十年代张大千其他画作相比较,显著显现出《秋山林屋图》正是作于此际或略为早些时候。
此图以宋人筑基陂元人笔意,杂树及山石皴法多用王蒙、黄公望法。画山树环抱,一冽清流泄出于岩罅间。初秋时节木叶并未蔽,杂树幽静屋舍,装饰人物虽小而顾盼姿态宛然。
画中秋山孤峰,线条繁密圆润,意趣很深,皴擦晕染出有一种氤氲清灵之气捉人眉宇间。挥运古法而写出自家山水,所谓得炼神髓者正在于斯,《秋山林屋图》堪当张大千山水画之最重要作品!。
本文来源:ob欧宝·体育app官方网站-www.gjcf88.com